1)第四十九章:他在一声声车骑中迷失了自我_三国:乐善好施荀令君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不错!主公之威名,四海皆知!讨董之事也自当是您!”

  “曹、荀二人,一个是阉宦之后,另一人则是做过商贾,虽说都不是白身,但终究难以号令两河群雄。”

  “明公出身四世三公之家!太尉仍在桎梏中,一门忠烈为大汉,舍身而无惧!试问群雄之首,盟军之牛耳,舍明公其谁!?”

  “信里,怎么说?”

  吹完了之后,有人连忙冷静的发问,例如许攸等知晓曹操性子的人,已经觉得不对劲了。

  曹操奸诈,无利不起早。

  这讨董之名,他若是能占肯定不会让给他人,可现在却写一封书信来邀,说明他占不住。

  那么是什么原因,令他不愿去冒险呢。

  “唔,”袁绍收起了书信,背着手思索了片刻,走到郭图面前,点头笑道:“公则,曹操书信内,也是说他们的名望不够,即便是有鲍信等人,也不足以震撼天下。”

  “若要举事得成,令董卓心惊胆寒,则是需要一天下知名,且根正苗红的人。”

  “实则,便是在说出身,于是他们思来想去,还是要请袁氏兄弟。”

  “我一人,不足以领诸将,但袁公路处还有百万兵粮,若领军来此,便可资军数十万。”

  袁绍说到这轻笑了一声。

  他从来没有因为自己出身四世三公的家族而骄傲,但他因为自己从未浪费这个资源而骄傲。

  自己本是庶出,但自小貌伟而声宏,性格豪爽而心思聪慧,利用这个出身,打下了多大的名望,经营了无数恩情人脉。

  现在的名声,可不是随意得来的。

  曹操能想起他,这也是多年来两人知根知底,彼此相交,从心底里的崇敬。

  哼哼。

  想到这,袁绍轻笑了两声,再看向荀彧道:“文伯则是说,此前得我相邀,那时便想带兵追随一路至冀州。”

  “奈何,许县百姓那时已达二十万,不忍离弃,是以殚精竭虑安置其民,宛若如履薄冰不敢懈怠,于政事耕耘而日夜不辍,今闻我袁氏,如泰山之上一青松,山高树远、根深蒂固,当以大义为重。”

  “他说,许县为先锋城池,而我军驻酸枣,便是专门为我所守!”

  “我岂有不去之理!”

  袁绍面露笑容,当即长舒一口气,中气十足的扫视众人,最终眺望远方,道:“诸位!我意立刻起行,加速行军,在十日之内,赶至陈留。”

  “而后,再广发英雄帖,让诸侯领兵来酸枣相会,曹操明言已有破敌之策,今年年关一过,明年便是我等建立功业之时!”

  荀彧听完,并没有说话,而是拱手鞠躬,心里也不奇怪。

  他低下头时,眉头一皱,略一思索已经明白了事情原委。

  因为他写给荀潇的书信里,多是劝诫和策略进献,而只字未提跟随袁绍的事。

  跟随袁绍乃是通过荀攸口述,传达给荀潇的,写信的时候,

  请收藏:https://m.bqsg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