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曾国藩第三部--黑雨_267_曾国藩传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不见中国派人出去求学问道。如果提出派人出国拜洋人为师,很可能便会有

  人以华夷有别,尊华攘夷等大道理来斥责,结果事情没办成,反倒招来恶名。卑职想老中堂

  后来之所以没有再提,是不是也出自于这个顾虑。”

  “你这个想法不是没有道理的。”曾国藩严肃地说,“同治六年,恭王奏请在同文馆里

  增设天文算学馆,聘请洋人执教,倭艮峰就坚决反对,责问恭王何必师事夷人。后来又有人

  因天旱上奏撤同文馆,以弭天变而顺人心。请洋人当教师都不同意,何况派人出国留学!顾

  虑有人反对,自然是一个原因,但也不是主要的,还有别的一些原因。”

  曾国藩说着,端起茶碗轻轻地抿了一口,又说,“其实,我看那些人都是枉读了圣人

  书。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又说入太庙每事问。圣人虚心求教,原不以对方的身分地位为

  转移。洋人也是人,他有长处,我们就要学习;学到手后再超过他,制服他。魏默深师夷长

  技以制夷的话说得很深刻,我在咸丰十年就对皇上说过要师夷智以造炮制船。”

  “既然老中堂没有这个顾虑,卑职想派人出国,现在是时候了。派人出去,最好是派幼

  童。”

  “派幼童?”曾国藩放下手中的茶碗,前倾着身子问,“你讲讲,为什么要派幼童?”

  “卑职这个想法,是从我自己的切身经历体会出来的。”容闳说,黝黑的脸庞上光彩照

  人。“派幼童出国,卑职以为有这样几点好处。第一,人在小时最易学语言。我的英文流

  利,就得力于我七八岁时就跟着英国人学话,我到江宁也有六七年了,却一句本地话都未学

  会。第二,在外国学习,与在国内学习大不相同。国内学的总是第二手的知识,在国外则可

  以系统地接受他们一整套关于天文历算理化方面的教育,潜移默化,就能得其学问之精髓。

  第三,这批幼童在国外日久,眼界大开,并有可能接触到他们造炮制船的各种现场,能看到

  他们所造出的最先进的船炮。那样,我们就有可能迎头赶上,而不至于年复一年地跟在别人

  屁股后面。第四,我对科尔、史蒂文生,甚至对傅兰雅先生都始终抱有戒备心。我怀疑他们

  不会把最优秀的技术、最先进的器械介绍给我们。好比说,现在西方都在大量造黎竞新枪和

  必利新枪,而他们一直封锁,瑞生洋行也不帮我们买。这个消息还是过去的友人来函告诉我

  的。老中堂,古人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对洋人,尤其是对机器局的洋人固然要友好,

  但也不能完全依赖,尽管他们个人也可能想实心实意帮助我们发展军火造船业,但他们的政

  府很可能在背地里限制他们,害怕我们强盛

  请收藏:https://m.bqsg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