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7、《去岳阳》(八)_独立电影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因为无法达成共识,女一选角被暂时搁置了。谢兰生与资本双方都想继续说服对方,这场谈话一直耗到次日凌晨的两点多,最后有些不欢而散的意思。阮成主管新未会员而是还是高级副总,中午就走了,文远在上海,而剩下的几个人更镇不住谢兰生了。当然,他们因为带着任务也完全没有退让,兰生认为跟他们仨没必要谈,浪费时间,于是当天剩下时间主要用来讨论别人,比如男二女二,只是,到了最后,吴九一再一次抬出张右右的各项数据,可兰生没被他说晕,还很清醒,再次拒绝了。

  从新未的大楼出来,谢兰生还有点儿自嘲。

  他想,他也经历主流导演正遭受的资本困境了。

  自打《一见钟情》上映,谢兰生的文艺电影出品基本是他自己的公司,也就是“圆满电影”,或者是莘野的公司,深蓝影业,二者其实并无区别。因为曾经的名声,他自己是有资本的,每部电影海外预售就能收到全部成本,他可以拿着合同去跟银行申请贷款,国内票房比较可怜也无所谓。

  另一方面,在对电影的审查上,兰生仗着多年经验,同时靠着“拿奖潜力”,跟电影局反复周旋,一般也能拿到批准。若电影局修改意见他百分百无法接受,他会放弃这部片子,也不管时间精力,反而之前搭的东西全都是他自己的。也就是说,凭过去的雄厚底气,他虽然跟主流“合并”了,但总体上挺独立的。

  这个也是他们几个六代导演整体现状。2003年被解禁,他们是自由了还是归顺了,是获救了还是屈服了,是自由了还是泯灭了,这议题被反复讨论,直到今天悬而未决,不过,事实是,他们这代独立导演完成了历史使命,就是“反叛”,而后回归了大屏幕。

  可谢兰生非常清楚其他导演是挣扎的。在权力与市场之间,导演遭受双重冲击,自由创作的空间被一步一步地压缩着。这比较像好莱坞,可问题是,中国市场没好莱坞沉淀多年的体系。中国市场电影观众并未细分,集中在20岁左右,而年轻的制片人们也不具备高专业度,不管是现在的制片人,还是从制片人转来的影视公司管理人员,十分容易盲信数据,不相信导演,这也正常,毕竟他们当制片人最多最多也就12年,跟几部片。更重要的是,兰生总觉得,他面对的这些资本对电影没那样热爱。好莱坞也贪得无厌,甚至更加贪得无厌,可他在那能感觉到,每个人都认为电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

  不过,当然,中国还有独立导演。在学术上独立导演被分为了两个群体,一个是第六代,第二个是2003年后的“dv一代”,甚至可以分成三代,再加上网络一代。他们要么自筹资金,比如,用房子换银行贷

  请收藏:https://m.bqsg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