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百四十七章 孝_贞观泥石流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柴家庄的琉璃作坊外,锣鼓喧天,庆贺柴火他们第一批自主操作、符合柴令武标准的素净琉璃出炉。

  平板的、凹凸的;透明的、磨砂的;瓶状的、盘状的,应有尽有。

  这一次,没有再发现钱了。

  给匠人送别的百缗,给柴火他们每人五缗,可都是柴家柜坊的折子。

  至于说匠人要回祁县,可以通过太原王家的柜坊换成他家的折子,再回祁县使用。

  太原王家的柜坊,又再与柴家柜坊交换单据、结算财帛就是了。

  这一点,与后世大同小异。

  不是柴令武不想留这匠人,是没法留,人家的家眷还在祁县,自己还是王氏的一员,不可能改换门庭的。

  就是烧制所需的石英、长石等原料,还得通过王家掌控。

  倒不是匠人没教柴火如何识别区分其中的含量、选择适用的原料,只是柴火初上手,指望他一来就担此重任,不现实。

  送走匠人,半边磨砂的素净琉璃开始生产了。

  柴令武总觉得别扭,还是改回了“玻璃”的名称。

  大安宫几个大殿的窗户,柴令武让将作监帮忙测了一下,得到准确的尺寸,让柴火做模子,生产小半边磨砂的玻璃。

  这个时代生产玻璃,都是事先做好模子倒进去。

  根本原因,是切割、打磨困难。

  钻石这东西,古已有之,但因为中华大地是贫钻石区域,能弄到的钻石不多,主要靠从天竺过来的商贾弄来。

  大唐对钻石的需求量并不小,造陶、造瓷、切割琉璃,都需要这东西。

  民间有句俗语,“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说的就是钻石,此时的标准名称是金刚石。

  虽然柴令武也去西市淘了几颗金刚石回来,让柴火他们当切割工具,可是,不切总比切割好。

  再说,切玻璃那个噪音,真心受不了,刺挠得心里难受。

  麦杆垫了又垫,麻布裹了又裹,才用马车将几车玻璃拉到了大安宫。

  将作监少监阎立本,带着百工监数十名工匠候在戢武殿外头。

  见到柴令武,阎立本那不苟言笑的面容上艰难地挤出一丝弧度。

  “柴博士,本官也擅画。”

  将作监少监是从四品下,比柴令武高得多。

  而阎立本也是极骄傲的性子,能给柴令武笑脸,实在是破天荒了。

  柴令武想了一下才明白,阎立本的意思是,他也如兄长阎让一般擅长画作,别用阿堵物请他,拿烧春精品就行——哪怕眼下只是个承诺。

  对于阎氏来说,经历了数代的富贵,钱在他们眼里真是阿堵物,看不起,还是美酒有吸引力。

  “以后会来叨扰少监的。”

  柴令武轻笑。

  好嘛,以后书画都不愁了。

  工匠抬了一块符合尺寸的玻璃,迅速安放到早已布置好的卡槽里,封口、涂胶,动作一气呵成。

  柴令武只能感叹,专业的就是不一样。

  李渊在殿内

  请收藏:https://m.bqsg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