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盐政讨论会_科举之男装大佬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领导给机会了,不管这馅饼烫不烫嘴,都得接着。程平第二日便去陆允明廨房报道,然后领了一堆资料回来看。

  齐州不沿海,程平对制盐、贩盐和盐税的认知主要来自书本和老师柳夫子的介绍。

  从春秋战国开始,当政者们就控制“山泽之利”,实行盐铁政府专营。后面的各朝各代政策不同,但总体上实行的都是“计划经济”——原因无它,关系国计民生,利润巨大。

  本朝前期,沿用隋“开盐池盐井之禁,与百姓共之”政策,不官营,也不收盐税。

  中后期,尤其安史之乱之后,朝廷财政吃紧,当政者们就把目光投向了这个利润巨大的产业。

  肃宗时的第五琦推出食盐专卖政策——民制、官收、官运、官卖。由是,盐利大增,大大缓解了当时的财政危机。及至现在,朝廷沿用的依旧是这一套食盐专卖政策。

  不过,第五琦这位在经济上卓有建树的能臣,其个人名声就……光“与民夺利”这几个字就让他在清流们的舌头底下翻不了身。

  程平用手托着下巴,一边翻阅资料一边琢磨,不知道陆尚书想拿盐政怎么开刀?这种事情一个不小心就会被口水喷死,而且喷死以后还会时不常被后来人拽出来“鞭尸”。陆尚书这少年状元,一个操作不好,保不齐变成佞臣榜首……那可就不大好了。

  摇摇头,程平接着看。她的手在江淮、河东等“产盐基地”去年缴上来的盐税上轻轻敲击,记得小时候,每斗盐大概五六十文的样子,现在已经超过了一百文,盐价越来越高,但报到户部的盐税可没翻着跟头涨,而且盐税越来越不够用……

  资料的最后是一些关于各地所产食盐质量和数量的资料,什么红桃盐、玉华盐、青盐、红盐、白盐、黑盐、戎盐、臭盐林林总总好几十个名目,其实总结起来大致就是海盐、湖盐、井盐、石盐四种。其中石盐产量最小,所以全国百姓吃的主要是前三种。

  资料里面没有更具体的关于海盐湖盐等采、制技术性的东西——估计是因为户部用不上。

  程平翻了两遍,似乎捕捉到了什么,但又不成系统,为了让资料发挥最大的作用,找出其中隐藏的东西,程平用上了“老手段”——定量分析。

  看着这堆浩繁的资料,程平一边做表填数,一边感慨,这要是身穿过来携带一台电脑就好了,哪用我一点一点揪蘑菇!但转念一想,光电脑有啥用,电呢,网呢?所以,科技其实是个配套系统。

  本为科技配套感慨的程平,很快便被统计表上食盐专卖的“配套系统”震惊了。

  不算不知道,盐政系统配备的人也太多了,收、运、卖、监督各个环节、各个地方都要人,一级一级下来,整个机构相当地臃肿庞大——而且是越来越庞大。

  

  请收藏:https://m.bqsg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