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41章 钢笔产业的内卷_丝路大枭雄,从农家种田郎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41章钢笔产业的内卷

  自行车厂确立了主匠负责的计件订单责任制后,考虑到手摇式织布机的生产同样对工匠个人手艺的依赖度大。宋应奎又叫来郭凯峰,让他负责将手摇织布机的生产也进行相应的改制。

  由于手摇织布机已经相对成熟,在市场上卖的还不错,参与生产的工匠们多多少少知道一些行情。一听要改制成计件承包制,热情顿时大增,还不待郭凯峰这边公布改制方案哪,便迫不及的去找郭凯峰和秦木匠等人,请求独立组建生产小组,计件生产手摇织布机。

  最终形成的手摇织布机生产改制方案是,将原有的织布机厂分成八个生产小组。工事局定一个最低出厂价,各小组独立承接定单,无论是军供商行、田顺号、还是普通民商的单子都可以接!承包的第一年,城主府负担主匠和工人的底薪,出售价缴一成作为税收、再缴一成半作为设备和资源使用费。一年以后、城主府将不再负担工匠底薪,只缴一成的税和一成的设备场地使用费,剩下赚多赚少都是生产小组的。

  如此一来、相当于是将手摇织布厂进行公转私的尝试了。若是进展顺利,两三年后,云谷境内可能会涌现出数个以制造手摇织布设备为主的私营厂子,从而形成真正的机械制造产业链。

  当然、以后也不排除城主府工厂系统重新组建一个更大型的织布机设备制造厂的可能。

  从心而论,宋应奎理想中的工厂是流水线式的大型制造厂。可现实情况并不足以撑起这个理想,自手摇织布机立项以来,工匠群体在项目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始终没有发挥出来。基本上是宋应奎让他们干什么,他们就干什么,产品改进慢、技术调整不及时、产能增长滞后等问题一直存在。

  既然如此、那就让市场来选择,让竞争来促进和推进技术进步。

  不过哪、在发展产业的时候,也不能全依赖市场,政策手段和市场手段要兼而用之。一味的依赖政策手段,没法激发创造力,而过份依赖市场,则容易陷入严重的内卷无效循环。

  自五营时代开始,宋应奎一直有扶持境内工商业发展的想法和念头。然而这几年里,民间产业并没有形成大气候,尤其是实业方面发展的很是一般。

  并没有出现令人心喜的产业和工厂,境内除几家做运输和货物贩卖的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体量外,真正的实体产业成规模的寥寥无几。云谷迄今为止在外边有影响力的产业,几乎都是官办工厂做出来。哪怕像腐竹这样民间广泛参与的豆干制品,追溯源头的话,还是由宋应奎带动起来的。

  在大部分百姓心中所谓的从事工商业,多半还是将其等同于做买卖。买卖人和工商资本家之间存在的差异,至今没有人将其搞清楚

  请收藏:https://m.bqsg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