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92章 189.专辑首发!_谈个恋爱就出名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老规矩老规矩,刷新就好。)

  《片断》虽然简短,却不易读懂。它表述的方式有些古怪,思路有时突然中断,有时突然跳跃,令人迷惑。不过在开始,主要的焦点是认识真理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虽然该书起初提出的似乎完全是一般性方法,不过,很快就可以看出来,它针对的是宗教真理的地位及认知,这就是该书最关心的问题。

  对于自己最初的问题,克尔凯郭尔一开始就列出两个完全对立的答案。第一个和柏拉图及其“回忆”说有关。在柏拉图的《美诺篇》中,一道难题出现了:我们如何希望获取知识呢?因为,如果我们已经知道了真理,就不能再去追寻它;如果我们还不知道真理,在碰到它或它表现出来后,我们又如何能识别出它是真理呢?无论是哪一种情况,从理论上讲,认知都是不可能的。碰巧,像对待数学真理一样,柏拉图也关心这种“永恒”的真理。他指出,解决的办法在于我们认识到,认知意味着主体意识到呈现在——尽管是蛰伏地——其内心里的东西,教师的作用就在于提醒该主体,他拥有的潜在东西是什么;认知就是挖掘或启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存在的知识。“真理,”用克尔凯郭尔的话说,“不是从外部介绍给个人,而是本身就存在于个体之中。”由此便得出这样一个论点:教师的作用在任何时候都仅仅是“偶然的”,因为大不相同的人或情境可能得出非常相似的结果。实际上,克尔凯郭尔认为这一观点代表了一种非常流行的理性主义,这种理性主义得到思辨哲学家尤其是他那个时代的唯心论者的普遍接受。的确,黑格尔自己不止一次提出,柏拉图把知识看做“回忆”(Erinnerung),这与他自己的观点有些类同。黑格尔的观点是,就整体而言,实在由原则生发,这些原则潜藏在我们的思维过程中,其基本特点可以由哲学思考引导出来。不过,无论如何,也不管实在的表现形式有多么复杂,克尔凯郭尔认为,他心目中的这些理论家相互间的关联之处在于,他们都不假思索地相信,人类理性是最终的或基本真理的唯一来源。

  按克尔凯郭尔的解释,另一种替代立场正是基督教的看法,这种立场的前提和某些观点完全相悖,这些观点被他有些漫不经心地视为来自于追随柏拉图传统的思想家们。在这里,后者的论点与其说被抛弃,不如说是被颠倒过来。

  于是按照这一对立的观点,个体自身并不拥有靠某种哲学“助产士”来激活的、潜在的终极真理。相反,个体被描述为与超越他的东西存在外在的联系,他并不了解这些东西。他必须“被描绘成处在真理的界限之外,不是像一个改宗者去接

  请收藏:https://m.bqsg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